新大房機構

映象太和社區文學展-我家住在公園裡

李飛鵬

現任台北醫學大學 副校長、前雙和醫院 院長

個人簡歷:

1956年生,嘉義縣布袋鎮人,從事醫業。

高中時受到國文老師啟發,對文學藝術產生興趣,大學時間參加耕莘寫作班及復興文藝營,詩社及校刊編輯。
曾出版「童詩十九首」、「童詩又十九首」、「柑橘鳳蝶」、「樹也會寫字」等家族集體創作童詩繪本。
這幾幅作品皆以iphone手機拍攝,係人生第一次發表作品,原意是要做詩作品的插圖。

參展攝影作品

 

在柏油路上開花

2020秋末,行車路過秀朗橋下,車窗外見。

 

牆上樹

2020年夏天白牆整建油漆後乍見

如看到茫茫雪地裏有一棵不凋的小樹

 

 

牆上樹

2020年夏天白牆整建油漆後乍見

如看到茫茫雪地裏有一棵不凋的小樹

 

 

 

在屋簷上奔跑

2020年冬天

仰頭看到 一群小草及小樹在屋簷上迎風奔跑

 

 

在白瓷盆裏修行 

醫院一角的盆景

二十片葉子如二十個字

剛好是一首五言絕句

 

 

在玻璃瓶中又細又長地活著

2020年11月我們家首次創業,開了文創咖啡廳,

櫃台上看到這小瓶栽,有感拍攝,並鏡射編輯,

給她一個孿生姊妹相陪

 

 

碧綠在紅色花紋大理石縫裡

 

2020夏天

微雨中敦化北路長庚醫院旁路邊所見

 

 

紅十字下的樹

2020年冬天拍攝

 

 

校園牆上一再長出來的小樹

這棵樹在校園階梯的細縫裏,不知被拔除過多少次了,每次總以為不會長出來了,卻仍舊又再長出來。

 

 

 

雙人行

醫院走道,寂寞一角所見

 

 

牆上樹(二)

2020年冬天,整建油漆後的白牆另一面所見,如看到一 對眼睛帶著墨鏡注視著我。

 

 

轉法輪

2020年夏天, 在校園排水孔裏看到一棵小樹,

他伸出小舌頭來說法。

 


柯偉國

創作觀念簡述:

我尤愛老樹,走訪臺灣各地觀察、記錄老樹,只是為了看看那樣任意自適的生命狀態與時間洗練過的輪廓。無常與流動孕化了老樹的質樸、古拙、怪誕,寬大包容則造就了老樹和萬物的齊生共存 ,常想縱使人為萬物分類命名,區分其益害,其實自然是不受妄念(人)所支配,本也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是順著彼此的自性,悠然自在、平等地共生共存。

古人說“離形得似”,離捨的是對外在形貌之執著,「似」的是精神意識投入對象後重新凝聚的再造,是超離原有的客觀,轉化為側重主觀精神的一個新的理想境象。「共生之蕐」系列主要以樹與花(或其他植物)之形態的混生與重構,來象徵自然與人的一種相依相生的存在關係; 透過延展而變形的姿態結構,蘊含植物任意生長的生命狀態及流動無拘的自性,於脫離現實的於似是非似之中隱喻了萬物齊生共存的概念。

若說我在描繪我所見過的老樹,我更覺得是從老樹身上忽然看見漸漸被遺忘的自己... 原來不是我太喜歡親近樹,而是我們本來就一直生活在一起,只是人隨著環境與科技的改變,忘記了很多原有的感知能力,與自然也就變得陌生了。老樹奇倔的形貌與積累的時間感一直吸引著我的目光,我曾想是什麼原因讓我如此著迷呢? 也許我上輩子就是一棵樹吧! 所以親近他們總會有股溫暖與熟悉感,彷彿告訴我人與自然是無法分離的。 一棵樹或者一個生命到底潛藏多少奇蹟,我們可能一輩子都無從去度量,但是我深知我很願意花所有的時間去經歷他們,用自己的心慢慢去印證這些我正在感受的一切。

水墨絹本作品

共生之蕐

共生之蕐

共生之蕐

 

松影白

聽木系列-沐

聽木系列-覺

陳志華

個人簡歷:

商業攝影自由攝影師,喜愛戶外登山

創作理念:

公路線景-我發現從小到大一直和台北離不開關係,家人工作愛情,我上台北整理搬下來的東西產生很多回憶以及即將迎接台南新生活的開始,在搭乘夜間巴士移動的過程拍下疑是穿梭時光隧道的光線。

公路線景
 

 

 

 

 

 

 

On The Path

 

 

 

 

 

 

 

憂鬱百合

 

 

 

 
 
 

 

最會為兒童說故事的文學家-幸佳慧

三檔常設展

以多種方式致力於兒童教育,舉凡兒童文學創作、推廣、研究、翻譯,作品與行動多以台灣為對象,並以人權意識的導入最為著名,涉及多元文化、轉型正義、性別平等、土地認同、兒童權益等議題。
 
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穎秀慈愷,槃才敏思。少歲卒業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藝術研究所,嗣負笈遊英,獲新堡大學兒童文學博士學位,執志潛精,專攻有成。歷任出版社編輯、臺南葫蘆巷讀冊協會理事長、高雄市立圖書館發展諮詢委員會暨衛福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等職,長期探索臺灣社會議題,體現在地深層關懷;眷注兒少權益福祉,踐履人權普世價值,搦翰勞心,洞貫幽微。其筆觸淺白饒富故事張力,視角寬廣兼具多元面向,尤以《希望小提琴》、《掉進兔子洞》、《親愛的》、《蝴蝶朵朵》等作品稱揚,持秉真摯對話手法,投身撰著迻譯究研;推介國際童書資訊,引領優質閱讀風潮,旨豐喻遠,實意曉然;英華日新,清芬永挹。曾榮獲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數位內容獎暨特別貢獻獎等殊譽,丹衷雅行,文苑蜚聲。詎料夙願方展,迺以攖疾驟逝,軫惜彌殷,應予明令褒揚,用彰馨賢,而表遺徽。

 

文字來源:維基百科

參展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