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房機構

楊三郎美術館參訪

 
楊三郎藝術家

一位將巴黎光影與台灣土地融合於筆尖的色彩詩人,是台灣西畫史上不可忽視的靈魂人物。

【用色彩寫出台灣靈魂的男人】

他是楊三郎,本名楊錫彬,1907年出生於台南善化。自幼熱愛繪畫,憑著天賦與毅力,成為台灣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西畫大師。他的畫筆下,有著台灣明亮的天空、豐饒的田野、港口的熙來攘往,每一幅作品都像是在為家鄉留下光影的詩篇。

【從善化到東京,從巴黎回台灣】

1927年,他遠赴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習西洋繪畫,接受嚴謹正統的素描與色彩訓練。

1932年學成歸國後,以新穎的技法與大膽的色彩吸引注目,作品多次入選日本帝展與台展,奠定台灣西畫先鋒地位。

1950年代,他為追求藝術突破,勇闖法國巴黎,親身接觸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的核心思想,將自由奔放的用色和光線表現帶回台灣。

【筆觸中的台灣,色彩裡的溫度】

楊三郎的畫風融合印象派的光影、野獸派的色彩,最愛描繪台灣的嘉南平原、基隆港、淡水夕照、漁港船影。他筆下的台灣不是靜止的風景,而是流動的陽光、翻騰的海浪、忙碌的人群,每一筆都蘊含濃烈的生命力與對家鄉的深情。

他的代表作《基隆港》展現海港熱鬧景象;《嘉南平原》用金黃稻浪映襯農人辛勤;《漁村》讓人看見沿海的純樸與生機。這些畫作如今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記錄台灣風土的文化資產。

【藝術不只是美,更是責任】

除了創作,楊三郎還積極推動美術教育,他創辦「台陽美術協會」,提供平台給年輕藝術家展現作品,提攜後進,奠定台灣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基礎。他的熱情與奉獻精神,讓台灣美術圈生生不息,也成就他「色彩詩人」的美譽。

                                         照片出處:楊三郎美術館官網 https://yangsanlang.com.tw/about-us/

楊三郎用畫筆告訴我們:藝術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能讓人看見土地、感受溫度、找回家的心。

 【走進藝術的宅邸,暢談生活的藍圖】

與客戶共遊楊三郎美術館 × 小玻璃屋的美好午後

 
藏身在新北永和巷弄中的楊三郎美術館,不只是一間美術館,更像是走進一位藝術家的記憶之屋。這裡曾是台灣油畫大師楊三郎的生活與創作空間,而如今,則成為收藏他畢生創作與精神的所在。
一踏進館內,彷彿穿越回20世紀的藝術現場。
這位被譽為「色彩詩人」的畫家,出生於1907年,是台灣最早遠赴法國留學習畫的藝術家之一。他帶回西方的光影觀念與色彩技巧,融合台灣土地的溫度與鄉愁,讓畫布成了時間與情感的容器。我們一邊聽著導覽解說,一邊欣賞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法蘭克福之朝陽〉捕捉歐洲清晨的靜謐色彩,鮮豔而沉穩;〈旭〉以橘紅日出詮釋他對生命希望的信念;
〈龍洞〉則用厚重筆觸描繪海岸巨浪的張力,畫面充滿生命力。
 
每幅畫作不只是風景,更像在說一段心事。而在四層樓展區間穿梭,彷彿一步步貼近他的生命脈動。更驚喜的是,隔壁的百年「網溪別墅」──是他家的老屋,也保留了畫室原貌。木製地板、日式結構與北向窗光,是他每日作畫的場域,靜靜地,仍散發著創作的餘溫。參觀之餘,我們在美術館內的玻璃小屋咖啡館坐下,喝一杯咖啡,看著庭園灑下的光影,感覺一切都靜了下來,也美了起來。這裡不是觀光景點,而是藝術與生活融合的所在。如果你想認識一位真正熱愛台灣、用一生畫出台灣風景的藝術家——來這裡,會剛剛好。
 

有時候,一場美術館之旅,一杯咖啡的對談,足以搭起彼此之間關於「理想生活」的橋樑。謝謝每一位同行的朋友,讓藝術與建築的午後如此真誠又溫暖。

活動照片分享